年末了,將風險管理納入明年策略規劃:介紹 IAM 三步驟 (1/2)

年末了,將風險管理納入明年策略規劃:介紹 IAM 三步驟 (1/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一般組織通常將「策略規劃」和「風險管理」分成兩塊,交給不同的單位負責管理。像是手上握有威力強大的神器,它有兩個零件,但你始終以為這只是兩個零件、把它們分開使用...

從開站以來,我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過許多風險管理的基本觀念:像是沒有目標就沒有風險管理(文章連結);風險是分成正面的機會和反面的威脅(文章連結);有時也分享在今天網路世界中,影響力越來越巨大的聲譽風險(文章連結)。

很快地,到了歲末, 又是各組織開始新的一年度annual planning的季節,是時候來談談「策略風險」這個議題,分享一些實務操作了。

我想先說的是,很多事情我們做了很久之後,在當中變得很習以為常、很理所當然,但一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頗不合理。

比如說:很少有組織在annual planning策略規劃的時候,會將風險管理這個項目也一併放入會議流程當中。

這像什麼呢?這就像假設我們Xilienz團隊明年的目標是攻上玉山山頂,年終開會決定了要走哪一條路線,但對於明年政府封路管制的消息釋放、保險要在什麼時候買、什麼季節有比較高的機率下雨、有沒有其他團隊可能和我們撞期、在特定季節哪個路段會遇見哪些美麗或危險的野生動物...,卻一概不知、不問、不關心。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是,一般組織通常將「策略規劃」和「風險管理」分成兩塊:「策略」交給行銷、業務部門去訂,而「風險」就給財務、法務經理去管。再用一個比喻來說,你手上有一件強大神器的兩個零件,但你始終以為這只是兩個零件、把它們分開使用,這是多麼可惜的浪費?換言之,把進攻性質的策略和輔弼性質的風險管理分開考慮,等同讓他們分開作戰,牽制彼此能量。

因此,所有的組織都需要學習如何貫通風險管理跟策略規劃,用策略的意涵去看待並管理風險

策略風險管理(SRM):定期更新的連續程序

「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途徑,而去衡量控制在途中可能會出現、會影響你達成目標概率的內外部事件和狀況,幫助你更快、更輕鬆達成目標,就是策略風險管理(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策略風險管理和策略的規劃、執行密不可分,但它並不是那種做好一次就可以收工回家的事情,畢竟全球環境變動頻繁,攸關的風險有可能過了一夜就徹底改頭換面。策略風險管理是一種必須定期更新的連續程序──就像你電腦裡的作業系統,以及世界上每一件會讓你真正獲得收穫的事一樣。

要多久算是「定期」?我的建議是,和一般風險管理工作一樣,要是情況順利,一年跟著策略規劃做一次、兩次也許就夠了。但是,萬一出現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例如iPhone問世翻轉世人對智慧型手機的想像,假如你是Nokia,就必須立刻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

那麼,策略風險管理要進行的工作有哪些?

最骨幹的三步驟是IAM:指認(Identify)、評估(Assess)、管理(Manage),以下我們會一一來說明。 

Identify:全面雷達掃瞄風險因子

步驟一是指認風險因子。「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途徑,因此,有目標就會有策略;在你確立策略後,風險管理人員會進行稱為「雷達掃描」的工作,為你把通往偉大航道上所有潛在的、攸關的風險因子掃描出來,列在雷達圖上。操作這步驟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在這裡就挑最簡單的一個,用一張圖來跟大家說明。

依照這張圖,將風險因子分成四大類,一一進行地毯式的偵查搜索:

第一類(直接風險): 衝擊市場地位,直接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二類(間接風險)外部環境,如政治、政策法令、大環境經濟…等不直接相關,但會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三類(可控內部管理): 內部管理面,可以組織內部各單位自行決定、控制,會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四類(不可控意外事件): 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incident),自然事件等會影響目標達成率風險因子。

像進行腦力激盪一樣,這階段請盡可能發散思考、天馬行空,只要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先不用理會這件事的機率有多低(如彗星撞地球),或是規模有多小(如飲水機濾心過期),只要你腦中出現任何一件事會影響到你的策略,就值得寫上去。

萬一你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放開來思考,那麼,有三個動腦的出發點可以提供操考:

  • 歷史經驗法。過去在我身上發生過。
  • 同業經驗法。過去在同業身上發生過,或是產業圈的案例。
  • 情境模擬法 (IF法則)。如果台灣網路電纜突然斷掉,要怎麼辦?如果大地震造成停電一週,我們可以應付嗎?如果類似SARS的嚴重傳染病蔓延,30%員工被隔離在家一周,公司是否依然能夠運作?

在此順道向大家提一個重要的觀念:曾經有人向我反映,用情境模擬做風險管理,對於商業組織來說過於不切實際、勞民傷財。但其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第三點反而才是最值得著力的——而且頂尖商業組織都會特地針對情境模擬做實地演練。原因很簡單,三個字:「灰犀牛」。和機率極低、但會帶來毀滅性衝擊的黑天鵝相對,所謂灰犀牛,是那些其實顯而易見、卻被故意視而不見的危機。你覺得類似SARS的大規模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發生是電影情節嗎?試問當年的H1N1今天都演化成H10N9了,類似的大規模怎麼可能不會再發生呢?它必然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你要在事情發生前開始主動規畫,還是事情發生後再倉皇反應,是每個用心的領導者都應該主動思考的問題。

好的,一般來說,在第一階段「辨識Identify」步驟結束,你的紙上雷達圖會掃到300到500個風險因子。該拿這些風險因子怎麼辦?下一步該怎麼做呢?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要進入的是 IAM裏「評估(assess)」和「管理(manage)」的程序。

孫保忠 Steven Sun

曾任職於全球物流產業領導品牌Expeditors International、DHL Express的高階管理層,有十多年在跨國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規劃、產品行銷、以及安全管理等領域的豐富實務經驗,他長期參與企業的核心運作,對於企業經營管理有獨到見解。目前為Xilienz實戰力企管顧問創辦人 & 執行長。

曾任職於全球物流產業領導品牌Expeditors International、DHL Express的高階管理層,有十多年在跨國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規劃、產品行銷、以及安全管理等領域的豐富實務經驗,他長期參與企業的核心運作,對於企業經營管理有獨到見解。目前為Xilienz實戰力企管顧問創辦人 & 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