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隊作業

亡羊補牢沒有錯,但是要付100倍學費…可能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2/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蓋洛普研究,要吸引一個新客戶,要付出的成本是維持老顧客的六倍。TQC的經驗法則指出,要彌補外部錯誤,成本是預防錯誤的100倍...

當社會期待和企業作為之間有落差,而且這個落差被揭穿、呈現在大眾眼前,棘手的「聲譽危機」就發生了。建議的緊急處置方式,如上篇品牌聲譽是一種大眾期待…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之一提及:

(1)成立專責的危機處理小組;

(2)預先控制媒體標題;

(3)評估「落差」發生在哪裡?有多大?要怎麼補回來?

彌補錯誤,是預防錯誤的成本100倍

 然而,不管事後的緊急危機處理做得再好,都比不上平時的風險管控。

蓋洛普研究,你要吸引一個新客戶,要付出的成本是維持老顧客的六倍。TQC的經驗法則指出,你要彌補外部錯誤,成本是預防錯誤的100倍。

「聲譽危機」一旦發生,消費者信心動搖,對企業的傷害就造成了;事後的補救,只是花費更多「學費」去亡羊補牢。要阻止那些原來可以避免的「危機」發生,要在不可避免的危機發生時,有力量扭轉乾坤、讓原本的危機變成你逆風而上的「機會」,並沒有方便之道,平時穩紮穩打的風險管理,才是不二法門。

通常越是天才的領導人,危機處理能力就越差。執行長Munoz面對聯航聲譽危機,發布「提火加油」的email,即使事後改口,聯航的市值仍然蒸發200億,也斷送自己的職涯前途。

危機有多順利解決,端看平時有多注重管理風險

怎麼做呢?原則上來說,我們可以從防守面,和積極面進行:

一,在「防守」面上,定期訓練不同層級的核心管理人,以情境演練的方式,讓風險變成一種「可以預期」的情況,強化應付高度壓力情況的能力,避免危機發生時手忙腳亂、越說越錯。

二,平時提升企業、符合品牌觀感。前面提到,「聲譽危機」會發生是因為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和企業實際作為有差距,這樣的「落差」就是潛在風險。請記住:「總有一天潮水會退」,不只營造出的聲譽會滑落到符合實際的程度,還會附加消費者的嚴厲懲罰。

三,「期待落差」之所以出現,有時候並不是企業宣傳假象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喜好、市場期待轉變的關係。例如現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環保、勞工權益、循環經濟議題,連帶使越來越多企業正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時代更迭、市場規則也會轉變,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就是隨時注意到轉變的跡象,想辦法讓自己跟上時代。

四,在企業內部設立一個管理聲譽風險的專門人員。這個人要負責定期市場調查,監控外界和內部對公司的期待變化,並在危機發生時,擔任最重要的內部協調腳色。如果你去問一般企業管理人,「你們誰負責管理聲譽風險」?通常他們會回答你:CEO。

但我想,這通常代表的是沒人負責這個重要工作吧?

 

 

 

提早規劃準備,面對好聲譽風險,讓公司化危機為轉機:

最Smart的準備方式:租一個經驗豐富的風險管理長

提早進行演練!公關危機企業內訓課程

像敵人一樣思考:模擬實戰「紅隊作業」

品牌聲譽是一種大眾期待…可能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1/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聲譽危機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起初看來可能只是一個內部處置不當的小漩渦,轉眼間,卻在媒體、社群平台上變成一個巨大強烈的風暴,而且在未來的數年間將持續壟罩公司,讓公司繼續付出代價...

還記得今年(2017)年四月美國聯合航空事件嗎?美聯因為超賣機位、又不當使用暴力把旅客硬拖下機,被乘客拍下PO上網,引發全球民眾憤慨。週二股市一開市,聯航股價便失控暴跌,全日累跌超過1.1%(最多超過4.4%),等同2.5億美元在一天內蒸發。

並不誇張。現代企業80%的資產是無形的,拿我們人手一機的iPhone來說,2016年蘋果的市值6170億美元,但在資產負債表上目前資產和物業廠房等傳統有形資產加起來,卻只有21.6%。超過3120億美元的資產,來自蘋果這間科技公司在利害關係人心目中的市場價值,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強烈的投資人信心、和極緊密的顧客關係。

Apple用戶黏著度高,富比世品牌價值排行榜連續七年奪冠

無形資產可以為公司吸引更多人才、培養更緊密的顧客關係,還能同時帶來更多銷售業績,進一步再提高企業資產,是很有力量的正向循環。但於此同時,看不到又摸不著的無形資產也特別脆弱,只要一次危機,可能就全部毀於一旦──

特別是毀在來勢洶洶、越來越具破壞性的「聲譽危機(Reputation Risk)」手裡。

讓企業王國一夕瓦解的聲譽危機

「需要做很多好事累積聲譽,但要失去它,只消做一件壞事。」對現在的企業而言,班傑明富蘭克林300年前說過的這句話,比任何時候都要適用。年初聯航的例子,其實是企業「聲譽危機」的最佳範例。

什麼是聲譽危機呢?廣義來說,是企業因為道德、安全、品質、創新度…等不名譽事件,導致企業品牌價值受損,而連帶造成利潤損失、增加營運或管制成本的風險。

聲譽危機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起初看來可能只是一個內部處置不當的小漩渦,轉眼間,卻在媒體、社群平台上變成一個巨大強烈的風暴,而且在未來的數年間將持續壟罩公司,讓公司繼續付出代價。

那也就是說,隨著品牌價值等無形資產的比重越來越高,網路社群平台快速傳播消息的推波助瀾,「聲譽危機」對現代企業來說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棘手,造成的後果,更是越來越嚴重。麥肯錫季報指出,2010到2017年間,美國《富比士》100大企業被媒體報導的標題中包含「危機」二字,比過去十年整整多了80%。另外一份針對亞太地區200位風險管理人的內部調查統計,聲譽危機在去年(2016)是所有風險/危機中,讓企業蒙受最嚴重財務損失的一項。只要想想聯航的例子,便不難理解為什麼。

當聲譽危機發生時...

閉上眼睛想像,你站在辦公室裡,周遭是人多嘴雜、錯亂不一的外界訊息。媒體記者開始出現在你的辦公室大廳。股東開始打電話氣急敗壞地質問你。更糟的是,你的競爭對手會把這次事件視為搶走消費者的大好機會,扭轉你們之間的競爭局面。

在聯航事件後,網友惡搞西南航空的宣傳台詞:「我們打擊競爭對手,不是你」。顯示當一方蒙受聲譽危機時,就是另一方奪取市場的大好良機。

你會怎麼做?一般來說,越是表現良好的企業、越被視為天才的管理者,危機處理能力往往就越差,因為欠缺經驗的緣故。

因此,你該怎麼做?首先,盡快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對眼前狀況與威脅進行沙盤推演。其二,既然聲譽風險往往是媒體/社群平台上推波助瀾的後果,所以務必將心力多放在媒體操作上,分享一個黃金原則:與其被動反應今天的消息報導,不如主動改善明天的頭條。

第三,「聲譽」從廣義來說,是一種大眾觀感和期待。會發生聲譽危機,往往是因為公司的實際作為,和社會期待發生了落差。舉例來說,說以客為尊的航空公司,卻發生了拖旅客下機的事件;打著「健康安心」招牌的頂新製油,應該為我們的食品安全把關,卻把餿水油送進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肚子裡。想像一下,在「果粉」心目中被視為移動式裝置創新之神的蘋果公司,如果有一天,被踢爆作品抄襲,會對這間公司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這時候除了(1)成立專責的危機處理小組,(2)預先控制媒體標題,管理人還必須評估「落差」有多大?要怎麼補回來?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提升自己去符合外界期待,初期可能會產生一筆可觀成本,但長遠來說,會加強無形資產,增進正向循環;如果可行性低,就只好降低外界的期待。

下篇快速連結:

亡羊補牢沒有錯,但是要付100倍學費…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之二

像競爭對手一樣思考,並發動攻擊:歐美企業都在用的「紅隊作業」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美國國安局有一支菁英部隊,叫做「老虎小組(Tiger Team)」,這個部隊專門「自己人打自己人」,對美國軍隊發動無預警攻擊,以測試自家人的防衛、應變、安全管理能力...

「大多數企業根本不知道自己安全弱點在哪裡。」安全駭客Chris Nickerson說。

有一個下午,他打給美國名人圈最高調炫富的鑽石商「比佛利傑森(Jason of Beverly Hill)」,在電話裡聲稱自己是高檔生活時尚雜誌Crave 的記者,下個月要製作比佛利傑森的封面專題,要求進入比佛利傑森總部拍攝訪問。

隔天,Chris順利進入比佛利傑森公司內部,近距離訪問到比佛利傑森的CEO。

一個月後,Chris帶著兩名同夥,趁著陽光明朗的周末,在人來人往的比佛利精華地段,侵入比佛利傑森在商業大樓裡、戒備森嚴的公司總部。他們最後成功偷走了保險箱裡數百萬美元的鑽石,以及比佛利傑森所有好萊塢名人富人等客戶資料,包括銀行帳戶。Chris還大搖大擺地在CEO辦公桌上留下一張三人行竊得手後對著鏡頭大笑的拍立得照片。

但Chris並沒有被起訴。

相反地,他獲得了一筆比佛利傑森給他的豐厚酬勞。

誰來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這是怎麼一回事?

話說,美國國安局有一支菁英部隊,叫做「老虎小組(Tiger Team)」,這個部隊專門「自己人打自己人」,對美國軍隊發動無預警攻擊,以測試自家人的防衛、應變、安全管理能力。

而Chris和他的夥伴,就是民間企業的老虎小組,又稱作「紅隊(Red Team)」──他們進行的紅隊作業(Red Team Operation),是接受企業委託的安全駭侵(hacking),嘗試攻破那些自稱安全的企業大樓和系統,找出防護弱點,然後提供改進方案。

就在Chris受比佛利傑森安全主管秘密委託、佯裝記者進入比佛利傑森公司訪問CEO的那個午後,他其實帶著隱藏攝影機,將公司內的監視器位置、室內布局、甚至在訪問過程中將CEO的生日和公司內部線索,都摸得一清二楚。他甚至還利用請櫃檯小姐幫他印一份USB文件當作藉口,在比佛利傑森公司的電腦下載後門程式,破解該企業所有安全密碼。

red team, 紅隊作業, chris nickerson

在美國電視節目Tiger Team, Chris示範趴在地上爬行,躲過比佛利傑森的動作感測監視器。(Credit: Youtube截圖)

在每次入侵「成功得手」後,Chris 都會在事後製作一份安全檢討報告書,告訴企業經營者他突破保安的方式,以及應該怎麼做,才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讓安全系統更加完備──比方說,為企業門禁卡加一個只要區區幾百塊台幣的護套,就可以避免門禁卡資料被有心人士竊取。

Chris Nickerson不只被視為安全駭客界的最後良心,他的行動,也是民間紅隊作業的始祖。

企業嚴重自我認識不足的三大原因

就像Chris說的,大多數企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安全弱點在哪裡。但之所以如此,有三大原因:

  1. 安全設施防君子,不防小人

很多企業認為裝設安全系統,就「安全」了。事實上,警報器、防盜系統等安全措施雖然是必要的,卻完全阻擋不了「積極、有計畫」的入侵。

就拿比佛利傑森的例子來說,就算企業總部布滿密密麻麻的監視器、動作感測警報器、安檢雙層門、尖端保險箱…這些安全措施,還是輕而易舉地遭到Chris破解。就如另一位紅隊專家Jayson E. Street說,一般實體的安全設施「完全阻擋不了一個決心要入侵的惡棍。」

  1. 我會中樂透,他會遭小偷:大腦認知的欺騙伎倆

人,通常不願意仔細思考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倒楣事。認知科學家Tali Sharot指出,大多數人都有「樂觀偏見(Optimism Bias)」,亦即,在「已經被告知」事實數據的情況下(例如樂透得獎機率是千萬分之一,而離婚率是1/2),大多數人仍然會高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機率,低估發生在自己身上壞事的或然率。更別提人類認知中錨定效應、驗證偏誤等認知陷阱,使得像分析師等企業人員,很可能在一開始評估時,就給出具有誤導性的數據。

  1. 沒有壞消息,是最糟的壞消息:群體盲點

一個企業主管在會議上分享了一個想法、宣布一個決策,獲得全體一致無異議通過。這時,企業主感覺棒呆了。

但他並不應該。熟悉紅隊作業的人都深知,沒有壞消息背後通常有兩種原因:其一,它意謂著企業組織文化已經成功滲透到每個員工身上,每個人用習慣的文化,習慣的邏輯,習慣的語言,進行習慣的工作。以至於沒有人有能力,跳脫思考框架,查覺到潛在的重大風險。

其二,員工不敢表達反對意見的。多數企業經營者都高估了自己給予「員工表達反對意見」的空間,或者,好像有一個匿名申訴管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殊不知此舉只是暴露──甚至加強──「無法容忍公開異見」的企業文化。哈佛商學院教授Amy Edmonson則說得一針見血:「從來沒有人因為不說話而被開除」,向上司報告可能風險,員工就必須冒著失去工作的風險。

任何層級組織內部,都有溝通盲點。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Martin Dempsey回憶,他正式升任4星上將的那天,有另外一個四星上將向他道賀:「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會有人和你講真話了。」

用更強的力量反擊

沒有人可以當自己的裁判,為自己的表現評分;要求企業組織可以不靠外力自行產生有價值、有建設性的異見,更是不切實際。最理想的做法,還是請「組織外部」專業人士協助進行,校園、建築物等安全實體滲透,或是企業重要決策前的商戰模擬,讓沒有組織束縛的外部團隊,運用解放手段,和可靠的技術經驗,協助企業組織評估潛在風險。

就像美國知名大律師Dudley Malone說,「我從不曾從那些和我意見相同的人身上,學到任何東西。」為企業進行紅隊作業,讓企業經營者能夠在傷害發生前,先用「用敵人的角度思考」,學敵人的方式攻城,才能知道,怎麼把自己的牆蓋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