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胡芷嫣 Morgane Hu

為什麼人都愛聽故事?故事行銷為何有用? ──「故事」改變人類大腦和行為的秘密

by 胡芷嫣 Morgane Hu 胡芷嫣 Morgane Hu 無迴響

更確切地說,故事改變的不是抽象的「想法」,它改變的是更科學、更具體的物質──你的大腦化學組成...

室內燈光頓時全都亮起。

巨大螢幕上的畫面逐漸淡去。剛才在你眼前發生的飛車追撞、炸彈瓦礫噴射、豪門世仇恩怨、淚眼汪汪的生離死別…,此刻,都被一長串枯燥的演員工作人員表取代。

戲院人員打開逃生門,用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聲音,指示出口方向,還順便提醒你,別忘了帶走隨身垃圾。

觀眾席上的你默默地知道戲演完了。該走了。你知道應該帶著插著吸管的飲料杯,依照戲院人員的指示方向,從方才驚心動魄的故事中轉身離開,回到那個屬於你的平淡、尋常的「現實世界」。

你的理智清楚這一切。儘管如此,你那副走出戲院時仍舊瞳孔放大、心跳加速、手心發汗的身體,顯然不這麼想

你有想過在聽故事時,大腦在幹什麼嗎?

以上這個我們都遇過的情景,不只清楚展現了故事能發揮的強大影響力,更重要的訊息其實是:故事不只能改變你的想法,還能(潛意識地)改變你的行為

更確切地說,故事改變的不是抽象的「想法」,它改變的是更科學、更具體的物質──你的大腦化學組成

在一場實驗裡面,神經經濟學家Paul Zak先讓受試者抽血,然後看一小段影片,情節大綱是:

Ben是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他正在後院玩耍,一切看起來都和一般小男孩沒有什麼兩樣,唯一不同的是, Ben剛剛做完腦癌的化療手術,他現在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身體不痛了,他好快樂。

而Ben的爸爸,望著在窗外無憂無慮地玩耍的Ben。他不曉得要怎麼裝作若無其事地陪Ben一起玩,因為他能理解小小的Ben不能理解的事情:Ben正在死去,幾個月內。

Ben的爸爸一面盡力珍惜和Ben相處的愉快時光,一面也明白,當你打從心底清楚、接受了一個人所剩的時間如此有限,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說這句話的當下,Ben的爸爸彷彿和他的兒子合而為一了。就彷彿,爸爸自己也正在死去。

影片結束, Paul Zak對受試者再抽一次血,結果發現,在受試者欣賞這段影片的同時,他們的大腦同時在釋放兩個化學物質:皮質醇(Cortisol)和催產素(Oxytocin)。

(對影片有興趣?來看看這段解說影片0:10~1:25的模擬動畫)

實驗證明,越有感=越慷慨

也就是說,這段故事不只挑動了觀眾們內心不安的情緒,同時也挑起了人類深層的同理心。

讓我解釋一下。皮質醇就是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大腦會在你面對壓力或不安情緒時分泌,幫助你專注處理不安的情緒來源;而催產素則是俗稱的「愛情荷爾蒙」,也是大腦在感到壓力時會釋放的物質,但它的用處是激發人類社交本能,增進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催產素甚至會增強同理心(empathy,讓你更願意去幫助你關心的人。

人類深層的同理心,也帶動非自利性的給予和付出行為。Paul Zak發現,假如你在實驗後,要那些血液中同時增加皮質醇和催產素的人(大約一半),捐錢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或重病兒慈善團體他們都會比較慷慨地掏錢出來。願意捐獻的金錢數量,和他們大腦分泌的皮質醇和催產素濃度,呈現正相關

「故事可以藉由改變人類大腦化學物質,進而改變人類行為。」Paul Zak說。

這也是為什麼,在古時候被用來解釋奧秘自然現象、理解複雜人生的「故事(神話)」,在現代,被當成最強大的商務策略工具之一──只要想想鞋商TOMS,大概就能略知一二了。

不要只說故事,說一個有意義的故事

為什麼這部小影片可以造成大腦這麼明顯的化學變化?Zak的解釋是,這對父子的故事(無論或真或假)符合德國劇評家提出的劇情圓拱(dramatic arc故事原型,又稱作Freytag的金字塔。像是下面這個圖:

內容行銷說故事行銷品牌,故事方程式

很接近那些你可能在坊間耳聞的「故事黃金方程式」,對吧?但其實,所謂的「故事黃金方程式」並沒有一定版本,像上面這種新古典自由學派的「劇情圓拱」原型,或者是俄國形式主義的「回歸均衡」原型,甚至是Ted Talks以及好萊塢電影裡浮濫使用的「英雄旅程」原型…,我們以後可以好好談一談這些有趣的故事原型,但現在我想說的是──

沒有哪一種故事原型是鐵則。故事的核心,在它的訊息意義深淺,故事的感染力,在受眾能夠同理的程度;一個沒有核心意義的故事絕對沒有強勁的感染力,而一個有感染力的好故事,我認為,就是在兩者間打出微妙平衡。

因此,假如你的品牌或產品正要開始建立內容,應該問自己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你要傳達什麼訊息給市場?要扮演一個走在尖端的流行開創者?或是希望帶給使用者舒服的自信態度?你的故事必須先有了基本意義,再開始談敘事手法,直到找到最適切的故事模樣、傳達最讓人「有感」的敘事能量為止。

讓這個故事,改變聽眾的大腦,然後,你就有機會像行銷人常說的一樣,成功「改變聽眾的行為」。

 

內容行銷不是說故事行銷(人類史上的西元1900年)

by 胡芷嫣 Morgane Hu 胡芷嫣 Morgane Hu 無迴響

講到這裡,你發現了嗎?米其林指南符合所有「內容行銷」的要素:「自營媒體為平台」「持之以恆地生產」「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目標客群一再前來」,最後達成「價值交換」的過程...

品牌敘事專家 | 胡芷嫣

事實上,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內容行銷」和「故事行銷」其實不是同一件事情。更精確一點說,故事行銷,不過是內容行銷的其中一種方法而已。怎麼說呢?讓我們先來弄懂何謂「內容行銷」吧!

顧名思義,內容行銷是以「內容」為行銷主軸素材的一種「策略」。以前企業要觸及消費者,必須要在主流媒體下廣告、搶通路、拜訪開發客源…,這些要「砸碎小豬撲滿」下重本的行銷,現在,跟著自媒體時代來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內容行銷,是以自營媒體為平台,透過持之以恆地生產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目標客群一再前來、進一步產生價值交換(如消費)的「過程」

「內容」包含的範圍非常廣,一張隨手自拍照片,一篇精心撰寫的文章,一段網美直播影片,一本深度年度報告,一部大成本製作的微電影(如Burberry慶祝160年、斥資4億台幣拍攝的The Tale of Thomas Burberry),都是「內容」涉及的範圍。

因此,內容行銷進可攻退可守,既適合資源富足的大企業,又適合”growing-big”新創的行銷策略。

人類歷史上的1900年...

其實,上面那段話,有一點說錯了。

內容行銷並不是跟著自媒體時代而降臨的新玩意。大家都還記得那個白白胖胖的米其林(Michelin)輪胎吧?這間法國輪胎製造商,早在距今117年前,就使用了內容行銷的技巧,讓他們在往後的100多年稱霸全球。(直到2007年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取得F1賽事獨家贊助而在全球銷量上奪走第一名寶座

1900年,米其林做了什麼?

1900年,在人類第一輛商用汽車Benz出現後第12年,和齊柏林發明首艘飛船同年,當時地表最強輪胎商米其林輪胎公司,進行了一項同等的人類發明創舉:免費發送35,000份、厚達400頁的「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

米其林指南:內容行銷之祖

是的,你會疑問,米其林指南裡面,都是旅館、餐廳、加油站的資訊,跟輪胎完、全、無、關啊?但我要說的是,「無關」,正是「內容行銷」的精髓所在。

米其林輪胎公司之所以發行「米其林指南」的原因,是因為看好汽車旅行的前景,他們的邏輯是:這些有車的人,開車去玩的次數越多、里程越遠、輪胎磨損越快、米其林輪胎的銷量就越好。那何不試試看呢?

所以,米其林兄弟投注心力,從各處蒐集林林總總他們所能想到的,對「目標客群」「有價值的」「內容」,包括地圖、中途住宿旅館、美食餐廳、汽車修理情報……等等,將它免費發送給客戶,鼓勵他們安心上路…不是,是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米其林指南

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米其林指南 / Michelin.com

事實上,米其林指南也不能說和輪胎完全無關。有紅色指南之稱的米其林指南,從包裝到內容,其實都在傳達它的品牌精神:優雅、高尚地開車去玩。別忘了,1900年距離人類第一台商用汽車不過12年光陰,你認為哪些人擁有自己的小汽車呢?這個品牌訴求,當然,是針對歐洲上層階級設定的。至今,米其林指南已經117年了,仍然是美食饕客心中的頂級聖經。

到這裡,你發現了嗎?米其林指南符合所有「內容行銷」的要素:「自營媒體為平台」「持之以恆地生產」「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目標客群一再前來」,最後達成「價值交換」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指南被稱為是內容行銷始祖。

故事,是一種內容啊

那什麼是故事呢?在研究故事的複雜繁複理論中,關於故事的定義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兒,我只說「故事」公認最經典的定義:有角色、有事件、有情節主題的連貫內容

之後我們會再談更多有關故事行銷的細節,但就這個文章主題來說,你只要知道故事和內容嚴格所指的不同就可以了:「米其林指南」裡頭的生素材(material),是廣義的「內容」,而我這篇文章告訴你米其林指南誕生的來龍去脈(有人、時、地、事件和主題),就是狹義的「故事」。

「故事」是一種「內容」,換句話說,故事行銷,只是內容行銷的一種

也因此,企業主,或行銷主管們,當你的企業要開始做「內容行銷」的時候,別再把自己局限在「故事」的層次中了。請記得:與其編造根本不存在的「故事」,搞懂自己的品牌核心精神、創造能一直吸引目標客群回流的「有價值內容」,才是你最應該做的事情。

 

故事行銷同場加映:

2016年Burberry 慶祝品牌160年耗資四億台幣拍攝的微電影,在youtube破千萬人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