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σ太陽系──看懂六個標準差Six Sigma

6σ太陽系──看懂六個標準差Six Sigma

by 阿諾 Arnold

話雖如此,在六個標準差的世界,有一個宛如十誡般不容推翻的鐵則:“In God we trust. Otherwise, Show me data.” 就算是「心滿意足」這樣的感受描述,要進入六個標準差體系之前,都必須要化作可以理性計算的具體數字。對我來說,這正是6σ最了不起之處…

精實六標準差專家 | Arnold

今年,「六個標準差」剛剛好30歲了。

從1987年1月摩托羅拉Motorola發起「六個標準差Six Sigma」專案到現在,經過30年歲月考驗,六個標準差從原本一項生產流程實驗性計畫,日漸成熟完整。現在它不只是歐美各大企業的重點項目,台灣本土像是長春集團、車王電子集團、甚至國營企業台電…等等大型企業,也都引進Six Sigma六個標準差,將自己提升到世界級企業水準。

特別是在這十年間,因為六個標準差的明顯成效和靈活策略,使用範圍從原來的電子業、製造業,應用擴散到各式產業:歐美企業如AT&T、可口可樂The Coca-Cola Company、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星巴克Starbucks、沃爾瑪Wal-Mart、和吉尼亞梅森醫療中心Virginia Mason Hospital…,都運用六個標準差來改善他們的管理、服務、交易流程。

六個標準差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六個標準差宛如一個運轉的太陽系,在這個龐大體系中,位處最核心的是它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周邊圍繞運作著不同層次的「六個標準差」定義──它是一種企業文化,一個改善系統,和一個統計學標準

六個標準差是一個龐大的運作體系,有四種不同層次的定義。

So… what is SIGMA?

我們先從最外圍開始。你可能聽過六個標準差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六西格瑪」,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在統計學上,代表符號是希臘字母σ,Sigmaσ用來衡量流程品質的變異和分配、控制流程產出,讓流程變異控制在規格上限(USL)和下限(LSL)之間。而6σ的統計學意涵,就是在常態分配曲線下,以平均母體為中心向左右延伸+6σ單位時,曲線下所涵蓋的面積百分比。

P(μ-7.5σ<x<μ+4.5σ|x~N(μ, σ2)) =0.9999966

嗯?好像有點複雜?

沒關係,用簡單的話來說, 6σ六個標準差只容許3.4 DPMO的不良率,也就是,在1,000,000個「結果」裡,最多只能出現3.4個失誤

「結果」可以帶入的東西很多,像1,000,000通Cold calls、1,000,000筆交易、1,000,000次運送、1,000,000包餅乾…無論如何,六個標準差的宇宙裡,有一個信念是:「結果Y」是由「流程X」定義,Y=f(x),想控制結果,就必須從流程下手。流程中的變異,是完美最大的敵人。

現在你明白了,六標準差是一種追求「最小出錯」的思維,盡可能消滅在各個流程環節的出錯率,停止無謂的成本浪費,幾乎到止於至善的境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是運用大量的事實、統計方法、流程分析,以「理性數字」來領導企業的管理流程,甚至經營戰略。

In God we trust…. Otherwise, show me data

6σ整體來說由數據驅動(Data-driven),但在此先提一句:一如所有積極、成功的商業思維,六個標準差的終極關懷,是顧客感受。六個標準差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顧客導向。對我們來說,顧客感受才是核心目標,在那以外所有的事實、數據和統計分析等科學工具,只是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減少不確定變異,提供穩定的、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都是為了讓顧客心滿意足(並節省成本、增加利潤)。

話雖如此,在六個標準差的世界,有一個宛如十誡般不容推翻的鐵則:“In God we trust. Otherwise, Show me data.” 就算是「心滿意足」這樣的感受描述,要進入六個標準差體系之前,都必須要化作可以理性計算的具體數字。而這個貫穿六個標準差體系的鐵則,對我來說,正是6σ最了不起之處:極度科學,數據為基礎的思維實踐。

其實,6σ的堂奧,經過解釋之後就淺顯易懂,最難的部分是,你願不願意按部就班、吹毛求疵、絞盡腦汁地,用數百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情,拆解流程內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可能性、每一個細節,一一將它們變成可以衡量分析的數字? 這即是看似「錙銖必較」的六個標準差,內在深信不疑的價值。

改善商務流程的工具 A Tool for Better Business…

到目前為止,你已經知道,六個標準差是一個以顧客感受為導向、以數據科學為基礎的方法。

這方法要拿來幹什麼呢?細節上該如何運作?下一篇我們來看看,在六個標準差背後的改善系統:DMA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