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lienz專業項目

年末了,將風險管理納入明年策略規劃:介紹IAM 三步驟 (2/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正規的評估中洋洋灑灑幾百項風險因子,專家人員不只必須根據嚴重性和頻率一個一個進行分類評等,還必須設計將質性轉量化數據的工具,幫助我們在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決策時,能夠維持客觀判斷。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了風險管理三步驟“IAM”中的第一步辨認(Identify),進行了發散性思考、腦力激盪的工作,接下來,開始進入評等(Assess)的階段,將前一步驟的風險因子進行分類整理。

分類沒有固定法則,大公司有符合複雜體制的謹慎分類,小公司也有適合小規模的靈活架構,風險管理人員會依根據不同的組織體質和需求,去量身設計最適宜的分類架構。不過,以通用性而言,建議你可以用「嚴重性」和「頻率」兩個標準,對每一個風險因子做分類評估。

如我們之前評析晶華飯店事件時(見:兩次跌跤,給企業的公關與安全雙重警示)分享的風險評估矩陣:

 

可以看到,在這個風險評估矩陣裡面,直軸代表頻率,橫軸代表嚴重性,依照不同等級分成1至5分。將每一個風險因子的頻率和嚴重性級分兩兩相乘,最後依據分數得到四種風險類別

一、藍色(分數1-3分):「不常發生、影響很小」

二、綠色(分數4-9分):「很少發生、影響很大」或「很常發生、影響很小」

三、黃色(分數10-15分):「較少發生、影響很大」或「較常發生、影響很小」

四、紅色(分數16-25分):「最常發生、影響最大」

分類之後,就可以開始淘汰、篩選風險因子,並決定該進行什麼處置。也就是本文介紹IAM三步驟中的最後一步:管理(manage)

 

計算、判斷、制定防衛風險等級和應對措施

第一類藍色因子最溫和,如果你的風險管理等級沒有像商業巨頭Apple或國家安全機關一樣拉到這麼高(這點後面我們會更仔細說明),幾乎可以忽略這一類風險。

第四類紅色的風險因子,對你影響深重而且發生機率高,要不是會讓你稱霸一方的大紅機會,要不就會是讓你損失慘重的警戒危機,無庸置疑是你率先要思考、預先規劃利用的項目,至於可以怎麼利用、化危機為轉機,是另外一個課題,當另文再談。

而第二類綠色和第三類的黃色因子,才是最tricky、最講求風險管理專業的部分。請問:大家都知道要「防患於未然」,但是「防患」的等級到底要設定在哪裡?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劉老闆是大稻埕迪化街的百年中藥供應商,擁有總計上百萬元珍奇稀有的中藥材,小心翼翼地鎖在地下室的冰櫃裡。劉老闆知道,停電是一個會造成資產損害的風險因子,謹慎負責的他,便未雨綢繆地買了蓄電池或發電設備。

果不其然,台北市發生大停電了。但當時劉老闆憑過去經驗判定,該街區最多停電不會超過5小時,因此把設備防衛等級設定在6小時,天知道這次停電卻不幸地足足停了8小時,冰櫃裡的珍貴藥材腐壞超過1/3,損失慘重。

很多人會將這類事件視為「運氣不好」,認定下次應該不會再這麼倒霉碰到了吧,摸摸鼻子就算了。但是,這些人沒有發現,(像劉老闆這樣)憑過去經驗「沒發生過」的判斷偏誤,以及缺乏客觀事實、嚴謹計算的假設,就像義大利那些在危險活躍火山旁居住過日子的民眾,都是一種盲目的「賭」。

現在,擺在劉老闆面前的大哉問是:該不該因為這次大停電,把冰櫃的防衛等級拉高到8小時?

劉老闆必須考慮的事情是,下次台北還會發生這麼長時間的停電嗎?如果會,又是多久之後可能會發生?如果要提高,意味著要準備更多電池、購買更好的設備、準備更多柴油...,當然都是有效的風險防治措施,但也都是必須支出的成本,值得為了這麼低頻率的風險因子投注嗎?

To be or not to be, 當中的平衡該如何拿捏,防衛等級該怎麼制定,正是風險管理的奧妙之處,也是專業人員訓練之所在。 在風險管理中,不會只有「停電」這一單項需要考慮,正規的評估中洋洋灑灑幾百項風險因子,專家人員不只必須根據嚴重性和頻率一個一個進行分類評等,還必須設計將質性轉量化數據的工具,幫助我們在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決策時,能夠維持客觀判斷。

 

管理風險的三大原則

受限於這篇文章的篇幅,我們無法談太深入專業的量化工具,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信切磋。但是,文章最後,在此倒是可以分享三個管理風險(特別是負面風險)的大原則:轉移、分散、控制。

1 轉移風險
基本邏輯:把可能會發生的損害,轉嫁給第三方

例如中藥行劉老闆曾經因為供應商delay,以至於他無法按時提供客戶需要的藥材,要付給客戶一筆違約賠償金,那麼,劉老闆可以考慮和供應商簽“back-to-back”契約,將所有因供應商疏失而產生的損失金額,轉由供應商自己負擔。或是像我們之前分享過的文章(見:中小企業必備:3個險種,分散90%負面風險若你是科技業,擔心員工洩漏正在開發新產品的內幕消息,或是做跨境電商擔心商品在運送過程損壞超過國際理賠上限,可以購買員工誠實險、貨物運輸險,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2 分散風險
基本邏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以供應鏈管理為例(請參考:談供應鏈的深度、高度和廣度),大忌是只有和單個供應商合作,因為一旦對方出現閃失(無法按時交貨、合約談不攏、坐地漲價...),你就整組供應鏈賠下去了。所以,同時在賽局裡維持2-3個供應商,分散貨源或下游,是較安全的做法,當A廠有閃失時可以由B廠緊急cover,反之亦然;此外,維持2-3個玩家,也可以適時發揮議價、互相制衡的作用。

3  控制風險
基本邏輯:將發生風險的機率降低

例如說,一個中油小員工誤觸按鈕,居然就可以讓臺北電力大癱瘓,那麼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中油可以在員工按鈕前多一道甚至三道確認程序,降低員工誤觸的機率。停電還是小事情,其它衝擊更嚴重的風險,如滿載乘客在半空中飛行的飛機解體,就攸關機上每位乘客的寶貴性命。這意味著,航空公司必須對人員和設備執行最高的風險管理等級:例如,確保駕駛艙有正副二位機長(分散風險的概念),並且對兩人做行前清醒測試,或是即使飛機零件沒有任何異狀,只要達到一定哩程數就全部更換,都是嚴格控制風險的做法。

預先思考,制敵機先

這次分享就先到這裡。說了這麼多,其實說穿了,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概念還是「提早準備」,很多狀況別人乍看之下是紅色危機,其實只要預先思考佈局,都是大紅轉機。預防勝於治療已經是老生常談,問題愈早處理,就愈好解決,只是我們總是忙碌於當前的業務,疏於危機預防;或者即使想及早處理,又擔心資源不夠,到頭來,反而付出更大代價。

建議你,在明年的策略規劃中納入風險管理項目吧!及早掌握先機,解決威脅,是踏實成功的不二法門。若需要專業協助,歡迎您隨時跟我們聯絡。

年末了,將風險管理納入明年策略規劃:介紹 IAM 三步驟 (1/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一般組織通常將「策略規劃」和「風險管理」分成兩塊,交給不同的單位負責管理。像是手上握有威力強大的神器,它有兩個零件,但你始終以為這只是兩個零件、把它們分開使用...

從開站以來,我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過許多風險管理的基本觀念:像是沒有目標就沒有風險管理(文章連結);風險是分成正面的機會和反面的威脅(文章連結);有時也分享在今天網路世界中,影響力越來越巨大的聲譽風險(文章連結)。

很快地,到了歲末, 又是各組織開始新的一年度annual planning的季節,是時候來談談「策略風險」這個議題,分享一些實務操作了。

我想先說的是,很多事情我們做了很久之後,在當中變得很習以為常、很理所當然,但一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頗不合理。

比如說:很少有組織在annual planning策略規劃的時候,會將風險管理這個項目也一併放入會議流程當中。

這像什麼呢?這就像假設我們Xilienz團隊明年的目標是攻上玉山山頂,年終開會決定了要走哪一條路線,但對於明年政府封路管制的消息釋放、保險要在什麼時候買、什麼季節有比較高的機率下雨、有沒有其他團隊可能和我們撞期、在特定季節哪個路段會遇見哪些美麗或危險的野生動物...,卻一概不知、不問、不關心。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是,一般組織通常將「策略規劃」和「風險管理」分成兩塊:「策略」交給行銷、業務部門去訂,而「風險」就給財務、法務經理去管。再用一個比喻來說,你手上有一件強大神器的兩個零件,但你始終以為這只是兩個零件、把它們分開使用,這是多麼可惜的浪費?換言之,把進攻性質的策略和輔弼性質的風險管理分開考慮,等同讓他們分開作戰,牽制彼此能量。

因此,所有的組織都需要學習如何貫通風險管理跟策略規劃,用策略的意涵去看待並管理風險

策略風險管理(SRM):定期更新的連續程序

「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途徑,而去衡量控制在途中可能會出現、會影響你達成目標概率的內外部事件和狀況,幫助你更快、更輕鬆達成目標,就是策略風險管理(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策略風險管理和策略的規劃、執行密不可分,但它並不是那種做好一次就可以收工回家的事情,畢竟全球環境變動頻繁,攸關的風險有可能過了一夜就徹底改頭換面。策略風險管理是一種必須定期更新的連續程序──就像你電腦裡的作業系統,以及世界上每一件會讓你真正獲得收穫的事一樣。

要多久算是「定期」?我的建議是,和一般風險管理工作一樣,要是情況順利,一年跟著策略規劃做一次、兩次也許就夠了。但是,萬一出現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例如iPhone問世翻轉世人對智慧型手機的想像,假如你是Nokia,就必須立刻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

那麼,策略風險管理要進行的工作有哪些?

最骨幹的三步驟是IAM:指認(Identify)、評估(Assess)、管理(Manage),以下我們會一一來說明。 

Identify:全面雷達掃瞄風險因子

步驟一是指認風險因子。「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途徑,因此,有目標就會有策略;在你確立策略後,風險管理人員會進行稱為「雷達掃描」的工作,為你把通往偉大航道上所有潛在的、攸關的風險因子掃描出來,列在雷達圖上。操作這步驟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在這裡就挑最簡單的一個,用一張圖來跟大家說明。

依照這張圖,將風險因子分成四大類,一一進行地毯式的偵查搜索:

第一類(直接風險): 衝擊市場地位,直接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二類(間接風險)外部環境,如政治、政策法令、大環境經濟…等不直接相關,但會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三類(可控內部管理): 內部管理面,可以組織內部各單位自行決定、控制,會影響目標達成率的風險因子。

第四類(不可控意外事件): 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incident),自然事件等會影響目標達成率風險因子。

像進行腦力激盪一樣,這階段請盡可能發散思考、天馬行空,只要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先不用理會這件事的機率有多低(如彗星撞地球),或是規模有多小(如飲水機濾心過期),只要你腦中出現任何一件事會影響到你的策略,就值得寫上去。

萬一你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放開來思考,那麼,有三個動腦的出發點可以提供操考:

  • 歷史經驗法。過去在我身上發生過。
  • 同業經驗法。過去在同業身上發生過,或是產業圈的案例。
  • 情境模擬法 (IF法則)。如果台灣網路電纜突然斷掉,要怎麼辦?如果大地震造成停電一週,我們可以應付嗎?如果類似SARS的嚴重傳染病蔓延,30%員工被隔離在家一周,公司是否依然能夠運作?

在此順道向大家提一個重要的觀念:曾經有人向我反映,用情境模擬做風險管理,對於商業組織來說過於不切實際、勞民傷財。但其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第三點反而才是最值得著力的——而且頂尖商業組織都會特地針對情境模擬做實地演練。原因很簡單,三個字:「灰犀牛」。和機率極低、但會帶來毀滅性衝擊的黑天鵝相對,所謂灰犀牛,是那些其實顯而易見、卻被故意視而不見的危機。你覺得類似SARS的大規模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發生是電影情節嗎?試問當年的H1N1今天都演化成H10N9了,類似的大規模怎麼可能不會再發生呢?它必然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你要在事情發生前開始主動規畫,還是事情發生後再倉皇反應,是每個用心的領導者都應該主動思考的問題。

好的,一般來說,在第一階段「辨識Identify」步驟結束,你的紙上雷達圖會掃到300到500個風險因子。該拿這些風險因子怎麼辦?下一步該怎麼做呢?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要進入的是 IAM裏「評估(assess)」和「管理(manage)」的程序。

又見孩童在校遭襲擊:從安全管理觀點談校園安全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是時候,我們認真思考校園安全這件事了...

不幸的,又見 校園傷童 事件了。前天台南有一位20歲女子,帶著7把美工刀,到一家幼兒園廁所割傷4歲小朋友的手臂,當場被逮後,昨天竟然又到附近的國小,以同樣手法犯案,用刀劃傷7歲男童。與2015年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命案一樣,兇嫌都是躲在學校廁所,伺機傷害手無寸鐵、毫無反抗能力的學童,而且是無特定對象的隨機犯案

作為一名以 校園安全風險防治 為己業的人,看見又有小朋友在校園裡被攻擊受傷了,除了不捨,也一時湧上許多話想說,和大家分享安全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基本觀念。

台灣 校園安全事件 接連發生,而且頻率越來越高。根據台南市教育局的說法,學校與警方訂有「維護校園安全支援約定書」,已經加強孩童上下學期間學校周邊的巡查和門禁管理,並檢視校園安全防護和緊急應變機制,同時與衛生局合作聯繫,掌握社區內危安因子。

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小朋友在學校裡面遭到攻擊。雖然校方每次都承諾會加強防範,但是,從安全管理的角度看來,無論警方再怎麼加強巡邏,圍牆設備再滴水不漏,類似事件還是極可能再度發生...

因為這些措施都忽略了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觀念:阻隔

何謂阻隔?

所謂阻隔,是指將「保護對象」和「可能造成傷害的人事物」進行隔離。可以分為時間阻隔和空間阻隔:

A. 空間阻隔

基本上,校園圍欄或大門進出管制的存在,都是為了進行隔離;但現在強調「友善校園」,開放社區居民進入活動,便較難在空間上隔離「閒雜人等」。即使如此,開放範圍最好和小朋友的活動範圍分開,避免場域重疊、接觸。

B. 時間阻隔

或者,如果學校開放校外人士進入學校活動,那麼,開放時間必須和有小朋友在校的時間錯開,必要的話,兩個時段之間也可以像電影院一樣進行清場。

我們細想這幾宗校園孩童受傷事件,可以發現,這些兇嫌進入校園,幾乎有如入無人之境,根本沒有人把他們攔下來!如果在制度、環境上落實阻隔的觀念,看到 不應該出現的人,在 不應該出現的空間、不應該出現的時間 出現,都會比較容易警覺、第一時間處置。但如果沒做好阻隔,任警衛再小心、家長再擔心,任大家再步步驚心,都於事無補。

誰應該被阻隔?

但誰是不應該出現的人?也就是說,誰是要被阻隔的 「陌生人」?

專業安全管理中定義的 陌生人,是沒有被「授權」進入校園的人。他可能是教職員的朋友,也可能是孩子的親戚。因為,只因為他是學校的家長,或是常見的面孔,就不會是犯罪人嗎?

舉前陣子的事件為例,有位女老師跟男朋友發生感情糾紛,男朋友就來學校找女老師,跟警衛說他是XXX的男朋友,居然就順利進入了學校,後來就在校園對女老師進行攻擊。雖然受害對象是女老師,但是,設想另外一種情況,這名憤怒的男子也可能會傷害學校裡脆弱的學童,不是嗎?

校園安全健檢

陌生人進入校園,對孩童安全造成威脅。(Photo: Kenming Wang/Flickr)

只要是不被授權進去學校的人,都屬於陌生人,都屬於「不安全」的存在。更何況現在社會壓力頗大,某些人在心智低潮的時候,會讓他「失去理智」,失去原有的行為準則或道德立場,讓他在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犯罪行為。而這些人,可能是一個不熟悉的親切鄰家大哥哥,如鄭捷,或是你熟悉的某些鄰舍。

怎樣做到阻隔?校園安全健檢

怎麼樣做到阻隔呢?其實,每間學校的狀況都不一樣,位置地點、學生人數、人口組成...都是會影響到校園安全風險的評估項目。因此像台南教育局全體一套適用的「維護校園安全支援約定書」,在我看來,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更不用說校園安全演練經常淪為形式,只剩下重複演練單調劃一的腳本。

唯一能杜絕類似傷害事件再發生、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各校延請專業人員進入校園第一線,進行完整的 校園安全健檢,以國際級安全標準,實地檢測  校園安全四大環節,量身打造安全補強設計,找到弱點,才能有效防範。

校園安全健檢

最後,引用著名安全管理專家Don Rondeau說的話:「我們必須要認清,我們的孩子上課學習的環境,是非常容易受攻擊的。」

加強校園安全,不是要把小孩生活學習的環境變成監獄,而是要有效保護小朋友,讓他們快樂、健全的學習長大。台灣的小朋友一天有超過六、七個小時待在學校裡,重要的校園安全,必須要靠校方、專業人士、家長和小朋友,大家一起共同鞏固。

(Front photo:Kelvin Wang/Flickr)

小公司也要做風險管理嗎?好處是什麼?一次解答風險管理三大哉問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2017年已近尾聲,很多公司開始為接下來的一年制定年度大計了,在擬定計畫目標的同時,你想過和目標攸關的風險嗎?

一直以來,當我在各式商務場合分享策略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時,都會遇到專業人士前來,向我詢問各種問題。時間一久,我發現有特定幾個問題經常出現,也許代表著大家普遍都對此感到疑惑。藉著本期電子報,我將這些問題整理了一下,挑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問題,一次向大家好好地說明清楚。

1. 我是個小公司,也要做風險管理工作嗎?

簡答:趨吉避凶

詳答:

根據我的了解,會丟出這個問題的人,多半都誤以為 「風險」是一件不好的東西,只有規模夠大的公司才會遇到風險。因此,在這裡我們要釐清的是,在最廣泛的定義上,風險是「和你有關的不確定性」。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正面稱為機會,反面則稱為威脅。

而全面掃描潛在風險因子,辨識出哪些不確定性和你有關,評估正反面和衝擊影響, 就是風險管理人員的高度專業工作。這些專業人員的價值,不只在於提供一份詳盡的報告書,而是協助你將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提高組織達成目標的概率。

2. 我想做風險管理,第一步是?

快問快答:危機意識

詳答:

人是一種「心存僥倖」的生物。氣象報導說會下雨但就是沒帶傘,科學研究總說喝酒致癌但從不覺得和自己有關,全國離婚率近半卻自認自己的婚姻會一生一世...心理學家說這叫做樂觀偏誤,經濟趨勢學者稱它叫灰犀牛,不管它叫什麼,它們都在試圖告訴你一件事——對於那些已經存在、而且明擺在眼前的威脅,我們常常視而不見

風險管理始於危機意識的建立。大自新科技發展、 景氣波動、國家政策,小到員工監守自盜、對手挖角、機房停電,都是遲早會發生的「灰犀牛們」,一個能帶領公司前進成長的領導者,應該要對這些問題預先思考、主動防治解決,而不是等到它終於發生後再匆忙應付,將事件責任推給下屬,或外部環境。

3. 做風險管理的好處是什麼?

快問快答:贏得先機

詳答:

老麥肯錫們常說,找不到解決方法,是因為問錯了問題。 這話對於風險管理也適用:對於危機,我們該問的問題,不是它「會不會來」,而是它「什麼時候會來」和「用什麼方式來」

身體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公司也是。風險管理就像為公司進行「未來健檢」,幫助你提早發現日後會發生的問題——畢竟,大家都明白「預防勝於治療」,問題愈早處理,就愈好解決, 否則,最後往往要付出慘痛代價 。

在實務上, 沒有任何一個頂尖風險管理專家能夠幫你把風險降到零(誰能停止太平洋熱帶氣旋形成?或預測下一波新型高傳染性病毒爆發傳染? ),這也就是說,危機會發生(請記住這五字箴言),但如果公司能夠採用專業人員和工具來訓練團隊預做準備,那麼,當危機發生時,就能使衝擊降到最低,讓企業營運迅速回到正軌,你搶到的黃金時間有多長,在接下來的日子勝過競爭對手就有幾倍。

2017年已近尾聲,很多公司開始為接下來的一年制定年度大計了。我建議務必在制訂策略和目標的同時,將攸關的風險因素,同時納入年度計畫的制定流程之中,及早辨識市場變化、評估風險,以掌握先機與因應威脅,達事半功倍之效。

亡羊補牢沒有錯,但是要付100倍學費…可能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2/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蓋洛普研究,要吸引一個新客戶,要付出的成本是維持老顧客的六倍。TQC的經驗法則指出,要彌補外部錯誤,成本是預防錯誤的100倍...

當社會期待和企業作為之間有落差,而且這個落差被揭穿、呈現在大眾眼前,棘手的「聲譽危機」就發生了。建議的緊急處置方式,如上篇品牌聲譽是一種大眾期待…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之一提及:

(1)成立專責的危機處理小組;

(2)預先控制媒體標題;

(3)評估「落差」發生在哪裡?有多大?要怎麼補回來?

彌補錯誤,是預防錯誤的成本100倍

 然而,不管事後的緊急危機處理做得再好,都比不上平時的風險管控。

蓋洛普研究,你要吸引一個新客戶,要付出的成本是維持老顧客的六倍。TQC的經驗法則指出,你要彌補外部錯誤,成本是預防錯誤的100倍。

「聲譽危機」一旦發生,消費者信心動搖,對企業的傷害就造成了;事後的補救,只是花費更多「學費」去亡羊補牢。要阻止那些原來可以避免的「危機」發生,要在不可避免的危機發生時,有力量扭轉乾坤、讓原本的危機變成你逆風而上的「機會」,並沒有方便之道,平時穩紮穩打的風險管理,才是不二法門。

通常越是天才的領導人,危機處理能力就越差。執行長Munoz面對聯航聲譽危機,發布「提火加油」的email,即使事後改口,聯航的市值仍然蒸發200億,也斷送自己的職涯前途。

危機有多順利解決,端看平時有多注重管理風險

怎麼做呢?原則上來說,我們可以從防守面,和積極面進行:

一,在「防守」面上,定期訓練不同層級的核心管理人,以情境演練的方式,讓風險變成一種「可以預期」的情況,強化應付高度壓力情況的能力,避免危機發生時手忙腳亂、越說越錯。

二,平時提升企業、符合品牌觀感。前面提到,「聲譽危機」會發生是因為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和企業實際作為有差距,這樣的「落差」就是潛在風險。請記住:「總有一天潮水會退」,不只營造出的聲譽會滑落到符合實際的程度,還會附加消費者的嚴厲懲罰。

三,「期待落差」之所以出現,有時候並不是企業宣傳假象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喜好、市場期待轉變的關係。例如現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環保、勞工權益、循環經濟議題,連帶使越來越多企業正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時代更迭、市場規則也會轉變,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就是隨時注意到轉變的跡象,想辦法讓自己跟上時代。

四,在企業內部設立一個管理聲譽風險的專門人員。這個人要負責定期市場調查,監控外界和內部對公司的期待變化,並在危機發生時,擔任最重要的內部協調腳色。如果你去問一般企業管理人,「你們誰負責管理聲譽風險」?通常他們會回答你:CEO。

但我想,這通常代表的是沒人負責這個重要工作吧?

 

 

 

提早規劃準備,面對好聲譽風險,讓公司化危機為轉機:

最Smart的準備方式:租一個經驗豐富的風險管理長

提早進行演練!公關危機企業內訓課程

像敵人一樣思考:模擬實戰「紅隊作業」

品牌聲譽是一種大眾期待…可能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1/2)

by 孫保忠 Steven Sun 孫保忠 Steven Sun 無迴響

聲譽危機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起初看來可能只是一個內部處置不當的小漩渦,轉眼間,卻在媒體、社群平台上變成一個巨大強烈的風暴,而且在未來的數年間將持續壟罩公司,讓公司繼續付出代價...

還記得今年(2017)年四月美國聯合航空事件嗎?美聯因為超賣機位、又不當使用暴力把旅客硬拖下機,被乘客拍下PO上網,引發全球民眾憤慨。週二股市一開市,聯航股價便失控暴跌,全日累跌超過1.1%(最多超過4.4%),等同2.5億美元在一天內蒸發。

並不誇張。現代企業80%的資產是無形的,拿我們人手一機的iPhone來說,2016年蘋果的市值6170億美元,但在資產負債表上目前資產和物業廠房等傳統有形資產加起來,卻只有21.6%。超過3120億美元的資產,來自蘋果這間科技公司在利害關係人心目中的市場價值,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強烈的投資人信心、和極緊密的顧客關係。

Apple用戶黏著度高,富比世品牌價值排行榜連續七年奪冠

無形資產可以為公司吸引更多人才、培養更緊密的顧客關係,還能同時帶來更多銷售業績,進一步再提高企業資產,是很有力量的正向循環。但於此同時,看不到又摸不著的無形資產也特別脆弱,只要一次危機,可能就全部毀於一旦──

特別是毀在來勢洶洶、越來越具破壞性的「聲譽危機(Reputation Risk)」手裡。

讓企業王國一夕瓦解的聲譽危機

「需要做很多好事累積聲譽,但要失去它,只消做一件壞事。」對現在的企業而言,班傑明富蘭克林300年前說過的這句話,比任何時候都要適用。年初聯航的例子,其實是企業「聲譽危機」的最佳範例。

什麼是聲譽危機呢?廣義來說,是企業因為道德、安全、品質、創新度…等不名譽事件,導致企業品牌價值受損,而連帶造成利潤損失、增加營運或管制成本的風險。

聲譽危機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起初看來可能只是一個內部處置不當的小漩渦,轉眼間,卻在媒體、社群平台上變成一個巨大強烈的風暴,而且在未來的數年間將持續壟罩公司,讓公司繼續付出代價。

那也就是說,隨著品牌價值等無形資產的比重越來越高,網路社群平台快速傳播消息的推波助瀾,「聲譽危機」對現代企業來說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棘手,造成的後果,更是越來越嚴重。麥肯錫季報指出,2010到2017年間,美國《富比士》100大企業被媒體報導的標題中包含「危機」二字,比過去十年整整多了80%。另外一份針對亞太地區200位風險管理人的內部調查統計,聲譽危機在去年(2016)是所有風險/危機中,讓企業蒙受最嚴重財務損失的一項。只要想想聯航的例子,便不難理解為什麼。

當聲譽危機發生時...

閉上眼睛想像,你站在辦公室裡,周遭是人多嘴雜、錯亂不一的外界訊息。媒體記者開始出現在你的辦公室大廳。股東開始打電話氣急敗壞地質問你。更糟的是,你的競爭對手會把這次事件視為搶走消費者的大好機會,扭轉你們之間的競爭局面。

在聯航事件後,網友惡搞西南航空的宣傳台詞:「我們打擊競爭對手,不是你」。顯示當一方蒙受聲譽危機時,就是另一方奪取市場的大好良機。

你會怎麼做?一般來說,越是表現良好的企業、越被視為天才的管理者,危機處理能力往往就越差,因為欠缺經驗的緣故。

因此,你該怎麼做?首先,盡快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對眼前狀況與威脅進行沙盤推演。其二,既然聲譽風險往往是媒體/社群平台上推波助瀾的後果,所以務必將心力多放在媒體操作上,分享一個黃金原則:與其被動反應今天的消息報導,不如主動改善明天的頭條。

第三,「聲譽」從廣義來說,是一種大眾觀感和期待。會發生聲譽危機,往往是因為公司的實際作為,和社會期待發生了落差。舉例來說,說以客為尊的航空公司,卻發生了拖旅客下機的事件;打著「健康安心」招牌的頂新製油,應該為我們的食品安全把關,卻把餿水油送進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肚子裡。想像一下,在「果粉」心目中被視為移動式裝置創新之神的蘋果公司,如果有一天,被踢爆作品抄襲,會對這間公司的傷害有多大?

所以,這時候除了(1)成立專責的危機處理小組,(2)預先控制媒體標題,管理人還必須評估「落差」有多大?要怎麼補回來?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提升自己去符合外界期待,初期可能會產生一筆可觀成本,但長遠來說,會加強無形資產,增進正向循環;如果可行性低,就只好降低外界的期待。

下篇快速連結:

亡羊補牢沒有錯,但是要付100倍學費…讓企業王國一夕崩盤的「聲譽危機」之二

【訂做你的公關學】媒體公關操作,企業主管實戰小班

by Xilienz Editor Xilienz Editor 無迴響

前知名主播 & 資深媒體人黃逸卿,為企業經理人進行一場特別的公關實戰特訓!──今晚沒有拿麥克風的講師,只有教你實地作戰的教官!

是的,這是一場專為企業經理人,量身打造的公關演練戰鬥營。特別嚴格控制僅6人以下的人數,剛剛好的隱密小空間,不同領域的經理人圍成圓桌,接受特訓;而桌子的另一端,是這門特訓的教官──前知名主播 & 資深媒體人黃逸卿。

三個小時的課程緊湊刺激,全程採用對談問答形式。學員隨時發問,教官隨時解答;學員和學員之間,也運用各自專業領域的經驗,把握機會,積極交流協助,對談迸發的火花之精彩,連教官都感到收穫豐富!

黃逸卿教官曾在新聞媒體界從業15年,對媒體經營、產業內部運作瞭若指掌,這次特別為企業經理人設計公關實戰課程,分為4階段:

 1. 基本觀念講解、媒體作業生態揭露

深入淺出講解媒體生態和新聞產出原則,全程接受問答。學員在自由踴躍的對談之中,瞭解新聞操作的基本原則。

 2. 台灣與國際案例分析,公關危機處理SOP

國際與台灣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公關危機處理個案,現場深入分析,學員透過大量實際案例,掌握數位媒體時代,公關危機處理SOP。

 3. 隨機情境,實戰演練:

黃逸卿重拾訪問麥克風,重操記者舊業!為現場每一個人,進行刺激的隨機情境實戰演練:如果你是徐重仁,在失言風波後,要怎麼面對記者犀利的提問?事後表現點評,應對更進步。

4. BONUS: 零元媒體行銷術傳授

教官壓箱寶,機密不外流──你知道要怎麼樣不用花一毛錢,讓媒體免費為你宣傳打廣告嗎?


【量身訂做你的公關學】實戰營學員課後心得:

  • 公關的重要性不僅在危機處理可以派上用途,在平常對於維護公司品牌也很重要。對外、對內都可以運用其技巧,形成正確認知與釋出善意,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受益良多。--外商銀行 資深副總 Richard
  • 對於公關專業人員來說是一堂不錯的課程,特別是在實務面上,可以了解新聞媒體運作生態,掌握新聞提供或發文的時機點。而且,在時下強調速度的公關模式,這堂課也能提供危機處理的基本概念。--航運公司 公關經理 Ethan
  • Echo is great and I am especially impressed by her rich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sharing/advise from her media background. … For anybody whom has the need or will need to interact with media, Echo can be your great mentor.--知名外商 資深副總 Hsiao
  • 講師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對非公關專業的人來說,可以一窺新聞媒體產業的生態,以及應對媒體的道理原則。--電子大廠 行銷企劃經理 Masha

本次實戰營小班為開放班,若您有企業內訓需求,Xilienz專業團隊可依產業、單位打造訓練課程,從您的需求出發,量身訂製。請聯絡我們: greater.biz@xilienz.com

歡迎追蹤Xilienz臉書或訂閱電子報,重要訊息不漏接!

 

 

 

談供應鏈的深度、高度和廣度: 採購應該要是全公司最了解公司未來的人之一

by Lisa 朱恩 Lisa 朱恩 無迴響

某些地方像是越南、柬埔寨製造半成品,某些客戶國家裡根據需求做最後快速的組裝…像這樣,根據需求和情勢,把供應鏈放在全球的格局上,做某種程度的拆解、重新分配,也是供應鏈管理思維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採購與供應鍊管理專家 |朱恩Lisa

採購在做什麼?找廠商、買東西、談價錢、下訂單?這些都是採購的工作沒錯,但是,都不是採購最重要的工作

在科技業做了二十幾年的採購和供應鏈管理,一直到帶領R&D團隊的新產品開發,我的心得是,一個採購經理人有沒有能力,能不能為公司取得最高利益和價值,其實可以憑一點看出來:一個優秀的採購,他眼裡看到的,絕對不只是眼前量產的產品和合約上的價格。

他眼裡看到的,是一整條無形的供應鏈,在每一個運作環節,找到最大的空間為公司創造價值,既有深度,有高度、還有廣度。很抽象嗎?沒關係,讓我一個一個來舉例說明。 

深度:從未來走向著眼

我在科技業待了很久,康寧(沒錯!就是我們家廚房裡面的康寧餐具)是世界玻璃基板市占率最大的供應商,只要康寧的玻璃製程進化、尺寸變大,面板廠商就要乖乖跟著重新蓋一個廠房,全面更新設備機具。

當然,蓋一個廠的成本很高,所以大部分廠商會去推算康寧推出新玻璃的時間、目前廠房使用效率及更新成本,考慮「跳級」蓋廠。

某一年,正值3.5代線跳升下一代的時候,有的廠商直接跳5代線,有的廠商因為已規劃了4代線,預計直接跳7代線。當時我算一算,照這樣跳來跳去,可能在下一年度的某季,我管理的供應鏈中間,會出現嚴重的供貨斷層,到時將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美國康寧是全球玻璃基板市占率最大的供應商

既然看到了這個一年後會發生的問題,身為一個供應鏈管理者,就必須要去處理,想辦法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去扭轉你已經看見的「未來」

當時的作法是,去找另外一些還在計畫下一年度的廠商,和他們討論建議可以執行的方向。這麼做之後,不但補上那一季斷層,廠商還會非常感謝你的建議,彼此成為基礎更深厚的夥伴。

高度:從公司大局思考

不過,像買面板這種零組件,單價非常高,合約流程長,通常都是由公司層級來決定合作對象。

過去曾有一個案例:合作的廠商因為一些問題,一年後要進行產能縮減,導致未來將出現供貨斷層。經過仔細盤點之後發現,糟糕,只有一間不再來往的廠商可以用。

一般來說,不再來往的廠商,都是有特別原因的;一旦被公司「拉黑」,就很難再洗白翻身了。

作為主辦採購的我,該怎麼辦呢?我去了解彼此不往來的原因,得知只是誤會一場後,先向主管層級說明供應鏈狀況、市場分析報告,用數字說服公司必須要和這家廠商合作;然後,我和對方業務一起安排會議讓雙方高階主管見面,希望能夠和緩彼此情緒上的劍拔弩張。

然後呢?雖然第一次見面有點尷尬,但經過一次又一次不斷努力,公司雙方的誤會終於冰釋。重啟合作之後,一切都很順利,對方最後還成為我公司的投資者!

讓合作雙方建立深層關係,也是採購經理人的軟功夫。

廣度:從國際局勢評估

不光是21世紀的科技趨勢動態複雜,有時候,客戶的分布也會導致生產流程重新分調整。例如,某些客戶訂單量很大,但是總是在最後一刻,才能確定產品需求細節。遇上這種客戶,為了要如期出貨,通常就只能靠自己做需求預估,事先預作;但預估的規格和數量如果和客戶最後的單不一樣,就又會造成公司庫存壓力,只要差異過大,就會有嚴重後果。

於是,在仔細評估盤算後,直接將後段組裝廠設在客戶附近,便成為最佳解決方案。

像這樣,在某些國家放庫存,某些地方像是越南、柬埔寨製造半成品,某些客戶國家裡根據需求做最後快速的組裝…像這樣,根據需求和情勢,把供應鏈放在全球的格局上,做某種程度的拆解、重新分配,也是供應鏈管理思維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採購應該是最了解未來的人

好了,現在你知道了吧,雖然表面上「採購」只是在「買東西」,但實際上,有經驗的採購,因為經常接觸前端廠商、用功研究局勢和最新科技、且充分了解公司的經營策略(例如工業4.0即是各產業不容忽視的生產、營運模式),理論上,採購應該要是公司裡最了解自己──以及整個產業──未來風險的少數人之一。

一流採購經理人和前端廠商關係密切、用功研究局勢和最新科技,而且充分了解支持公司的經營策略

如同高階決策主管用前瞻思維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採購和供應鏈管理人則必須看見整個無形供應鏈環節,以及未來走向。一邊支持公司決策,一邊在千百種局勢變化和應變可能中,找到可以迴旋的空間,用聰明的策略,為公司提早準備,進一步開展機會。

Xilienz專業分享會活動 — 6月7日 營運策略 X 媒體關係經營 沙龍

by Xilienz Editor Xilienz Editor 無迴響

從營運策略/媒體關係內外面,Xilienz專家群毫不藏私、分享風險管理訣竅,在場來賓無論是新創、金融、傳產背景,都大有斬獲,各位熱烈交流討論,踴躍分享經驗,收穫滿滿。

Xilienz實戰力企管顧問團隊,第一場「企業營運策略 X 媒體關係經營」專業分享沙龍,在6/7晚上圓滿結束!以下是第一手現場活動報導:

Xilienz CEO — 企業經營風險專家 孫保忠(Steven)親自向來賓介紹最新風險管理知識

深入分析近期台灣案例

知名主播記者,Xilienz媒體關係經營專家 黃逸卿女士

現場和來賓傳授,網路時代企業必備的公關危機處理SOP

討論交流氣氛熱烈,Xilienz和來賓都大有斬獲

由於分享會空間走溫馨路線,座位有限,無法容納所有的報名者,再次向各位道歉。下次Xilienz專業分享沙龍有機會再見。

沉寂十天之後,全聯的下一步怎麼走?

by 黃逸卿 Echo Huang 黃逸卿 Echo Huang 無迴響

公關該發揮的功能不只在檯面新聞曝光上,私下對於企業形象的維護與危機處理,更是一門學問...

媒體關係經營專家 | 黃逸卿

5月23日吳念真在臉書PO文至今,已經整整十天,全聯FB粉絲團靜悄悄,長時間沒有更新,史無前例。再看看吳念真導演的FB發文:同樣停在5月23號當天,直到昨日6月1號才因為丁松筠神父的過世,發了一篇追思文章。

這十天中,全聯發生了什麼事?媒體的冷卻效應,是公關的基本知識,所以全聯小編是該沉寂一下;但前所未有的宣傳停滯,讓人很清楚的知道,這次吳念真封面照危機,對企業的殺傷力真的見骨了。

吳念真上月底一篇214字PO文,讓全聯公關緘默整整10天,可以說對企業殺傷力直逼原子彈等級。(來源:吳念真臉書)

那麼下一步,全聯又該怎麼走?前一次徐重仁失言的大傷還沒癒合,現在又再被揭開;上次傷到還不是消費主力的年輕人,這次,卻傷及受眾很廣的吳念真。是否全聯投注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的心血金錢建立的企業形象,真的要毀於一旦了?

其實也不必然,只是未來更需要步步為營,而這段時間裡,全聯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扭轉局勢。

這個時機點,正是全聯該通盤式檢討行銷策略的時候:到底有哪些環節鬆掉了?此外,負面新聞往往有一就有二,宛如雪球越滾越大,全聯若陷入被動式應付,將會疲於奔命,接下,全聯內部應該要做幾件事情,進行檯面下的拆彈動作,奪回主動權。

拆彈一:與吳念真導演的溝通藝術

公關該發揮的功能不只在檯面新聞曝光上,私下對於企業形象的維護與危機處理,更是一門學問。理論上,全聯這段時間應該有聯繫吳念真導演,雙方說明的如何?是否已達成默契,抑或會走入法律層面,兩者都有可能。公關有沒有跟吳導好好的道歉、解釋溝通,讓吳導放下心中這根芒刺,這時候便至關重要。若進一步能夠讓吳念真導演釋懷,未來面對媒體詢問時,甚至願意幫全聯說話,則可能在企業形象上稍微版回一城。

這事不容易啊,但是,公關的能力就在此時見真章

公關不只檯面上的發言,檯面下的溝通,也至關重要。

拆彈二:安撫全聯員工

兩個月、兩次公關事件,內部員工的士氣和情緒一定會受打擊。原本品牌形象好,全聯員工可能對公司還有一定的向心力與歸屬感,但現在就不一定還有了。最怕的是,未來還可能會有員工因私人情緒不滿,趁勢對媒體爆料,再傷企業形象。若接踵而來類似糾紛不斷出現的話,民眾甚至會開始對全聯的品牌新聞感到麻木。

若想繼續既有年輕族群的行銷方向,公關和公司內部主管,應進行內部員工訓練,確保企業員工對外口徑一致;並啟動公關危機處理SOP,如果內部員工不滿,一定要往上呈報,管理層和法務第一時間處理,即時攔截,以避免下一步危機。

這時候,若徐總有對內安撫士氣,提振情緒,相信對安定內部人心也多少有幫助。

風險評估,做好做滿

此時,正是公關該協助企業評估未來方向的時候,讓全聯消失在媒體前久一點,其實是正確的公關決策。接下來,多做一些公益形象,精打細算的全聯先生,未來若再出場,就又有溫暖人心的形象進來了。

危機永遠發生在意料之外,而且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便很難做到滴水不漏地管控,更無法預知內外會有什麼突發事件,顯見平時做好風險演練還是很重要的。寧可把風險管控做滿、做好,也千萬不要被動式的一個蘿蔔一個坑來處理,否則投注那麼多的心血苦力建立的企業形象,若彈指間毀於一旦實在太可惜了,畢竟,我還滿喜歡看全聯先生廣告的。